维和怎样让三七这株奇葩开得如此艳丽
时间: 2013-02-20 来源:唐文霖 阅读次数:7576次
走进云南维和药业看到的是——以一流的研发生产平台为支撑,以强大的人才智库作保障,以集种植、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完备的产业链为保障所构建起的核心竞争力,这让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并成为红塔区及至玉溪生物制药行业的龙头。
1993年成立于文山州的维和于1996年迁至红塔区北城镇,入驻玉溪后的维和首先致力于先进生产平台的建设。企业按国家药品生产标准,在北城镇莲池建起以原药提取和普药生产为主的生产平台,并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研发建成国内较为先进的NG—18现代植物提取生产线。之后进入玉溪高新区投资上亿元建成西南最大的“血塞通”产研基地。现在维和应用超声波提取等多技术建设的NG—21G生产线项目已近尾声,项目建成后将实现三七总皂苷高效率、低成本、规模化生产以及全程质量控制,并为中药提取工程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示范,使其三七总皂苷年产能规模达300吨,成为国内龙头。
招贤纳士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入驻玉溪的维和在建设两大生产平台的同时,投资4000余万元建设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并使之成为配备有从国外先进分析设备,具备包括中药与民族药资源研究、现代中药工程技术研究、生物技术研究、生物医药信息处理等功能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南分中心。研究中心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公司合作,以云南植物药深度研发、生物技术、化学合成技术三个方向为目标开展创新研发,并通过制定标准化生产和安全性评价体系,指导生产环节对已有的中成药产品进行技术提升。据悉,中心目前正在开展三七单体化合物、三七次生皂苷、活性多糖等创新研发,准备进军三七种苗培育、生物发酵反应等生物技术研究领域。同时按药食同根的理念,在实施天然功能化妆品、功能保健食品、新型健康产品创新开发和产业化生产上已取得显著成效。
维和在向高新技术企业变身的过程中,围绕“奉献、团队、敬业、创新”四大精神着力构建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与企业共同成长的人才保障机制。先后引进了国内外多名知名专家,建立起了包括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崇仁博士、上海交大邓子新院士、美国杜邦公司王喆博士加盟领军的研发团队。现在维和的员工597人中,从事研发的人员达60余人,占企业员工总数的10%。而今维和正在实施更加宏伟的人才战略——与国内多所高校达成建立实习基地协议,吸纳更多的高校生加盟企业。
拓展基地稳定企业发展根基
在维和高速发展的进程中,2009年的冰冻灾害,使云南主产区种植的三七大面积被冻死,加之外来游资炒作,原来仅40多元一公斤的两年生三七在短期内冲高到700多元。原料市场巨幅波动让维和认识到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仅要靠技术支撑,还要建立完备的产业链,为产品提供稳定的原料和销售保障。2000年,维和在市、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始运用与七农合作的方式投资成立华丰三七种植有限公司,将三七引种到了红塔区、华宁县等地。去年维和开始走出玉溪,投资成立云南维和无量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大理南涧建设更大规模的三七种植基地。与此同时,建立起了面向国内销售的“维和”和向国外销售的“茶花”两大品牌及销售渠道,这使得企业在金融危机冲击、自然灾害影响、市场剧烈波动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
自2007年企业销售过亿之后,在“十一五”期间,快速发展的维和累计实现销售收入5.56亿元,同比增长209%,实现利润7341万元,同比增长235%,上缴税金6746万元,同比增长250%。企业构建起两大生产平台、一个研发中心、两大种植基地、两大销售渠道以及先进的管理体系,已成功研发并投入生产以“血塞通”为主导的三七系列药物,以“维甘片”为主导的三七系列保健品,以及以三七为原料的化妆品、食品四大系列20多个产品,使现在的维和实现了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依赖型的转变,发展成为以现代化的植物提取工程和现代化微生物提取工程为基础,以质量控制体系和安全性评价体系为保障,集研发、生产、销售、种植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做精产品力拓国内外市场
在维和采访时,记者得知不久前,企业刚刚召开了中介机构协调会,企业负责人介绍,这标志着维和上市已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未来五年的维和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企业将紧紧围绕三七产业。抓好主打产品,做精做细,以三七总皂苷的提取技术为龙头,使企业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全面、技术效益经济效益双领先的生产基础;牢固树立科技先行、研发领头的理念,紧密跟踪市场需求,大力引进人才,强化与国内外科研院所、企业合作,走长中短相结合、高中低产品相结合、药品与保健品相结合的路子,立足生物医药产业前沿,加大新品研发和成果转化力度,推进企业快速成长;将树立全新的市场营销理念,组织健全现代市场销售体系,全力提高“维和”、“茶花”两大品牌知名度,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将全面按GAP标准抓好原料种植,确保在5年内原料种植面积以翻番速度达到万亩以上规模,年产商品三七2000吨以上,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并使企业成为玉溪农业综合开发榜样。
1993年成立于文山州的维和于1996年迁至红塔区北城镇,入驻玉溪后的维和首先致力于先进生产平台的建设。企业按国家药品生产标准,在北城镇莲池建起以原药提取和普药生产为主的生产平台,并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研发建成国内较为先进的NG—18现代植物提取生产线。之后进入玉溪高新区投资上亿元建成西南最大的“血塞通”产研基地。现在维和应用超声波提取等多技术建设的NG—21G生产线项目已近尾声,项目建成后将实现三七总皂苷高效率、低成本、规模化生产以及全程质量控制,并为中药提取工程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示范,使其三七总皂苷年产能规模达300吨,成为国内龙头。
招贤纳士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入驻玉溪的维和在建设两大生产平台的同时,投资4000余万元建设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并使之成为配备有从国外先进分析设备,具备包括中药与民族药资源研究、现代中药工程技术研究、生物技术研究、生物医药信息处理等功能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南分中心。研究中心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公司合作,以云南植物药深度研发、生物技术、化学合成技术三个方向为目标开展创新研发,并通过制定标准化生产和安全性评价体系,指导生产环节对已有的中成药产品进行技术提升。据悉,中心目前正在开展三七单体化合物、三七次生皂苷、活性多糖等创新研发,准备进军三七种苗培育、生物发酵反应等生物技术研究领域。同时按药食同根的理念,在实施天然功能化妆品、功能保健食品、新型健康产品创新开发和产业化生产上已取得显著成效。
维和在向高新技术企业变身的过程中,围绕“奉献、团队、敬业、创新”四大精神着力构建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与企业共同成长的人才保障机制。先后引进了国内外多名知名专家,建立起了包括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崇仁博士、上海交大邓子新院士、美国杜邦公司王喆博士加盟领军的研发团队。现在维和的员工597人中,从事研发的人员达60余人,占企业员工总数的10%。而今维和正在实施更加宏伟的人才战略——与国内多所高校达成建立实习基地协议,吸纳更多的高校生加盟企业。
拓展基地稳定企业发展根基
在维和高速发展的进程中,2009年的冰冻灾害,使云南主产区种植的三七大面积被冻死,加之外来游资炒作,原来仅40多元一公斤的两年生三七在短期内冲高到700多元。原料市场巨幅波动让维和认识到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仅要靠技术支撑,还要建立完备的产业链,为产品提供稳定的原料和销售保障。2000年,维和在市、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始运用与七农合作的方式投资成立华丰三七种植有限公司,将三七引种到了红塔区、华宁县等地。去年维和开始走出玉溪,投资成立云南维和无量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大理南涧建设更大规模的三七种植基地。与此同时,建立起了面向国内销售的“维和”和向国外销售的“茶花”两大品牌及销售渠道,这使得企业在金融危机冲击、自然灾害影响、市场剧烈波动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
自2007年企业销售过亿之后,在“十一五”期间,快速发展的维和累计实现销售收入5.56亿元,同比增长209%,实现利润7341万元,同比增长235%,上缴税金6746万元,同比增长250%。企业构建起两大生产平台、一个研发中心、两大种植基地、两大销售渠道以及先进的管理体系,已成功研发并投入生产以“血塞通”为主导的三七系列药物,以“维甘片”为主导的三七系列保健品,以及以三七为原料的化妆品、食品四大系列20多个产品,使现在的维和实现了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依赖型的转变,发展成为以现代化的植物提取工程和现代化微生物提取工程为基础,以质量控制体系和安全性评价体系为保障,集研发、生产、销售、种植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做精产品力拓国内外市场
在维和采访时,记者得知不久前,企业刚刚召开了中介机构协调会,企业负责人介绍,这标志着维和上市已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未来五年的维和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企业将紧紧围绕三七产业。抓好主打产品,做精做细,以三七总皂苷的提取技术为龙头,使企业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全面、技术效益经济效益双领先的生产基础;牢固树立科技先行、研发领头的理念,紧密跟踪市场需求,大力引进人才,强化与国内外科研院所、企业合作,走长中短相结合、高中低产品相结合、药品与保健品相结合的路子,立足生物医药产业前沿,加大新品研发和成果转化力度,推进企业快速成长;将树立全新的市场营销理念,组织健全现代市场销售体系,全力提高“维和”、“茶花”两大品牌知名度,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将全面按GAP标准抓好原料种植,确保在5年内原料种植面积以翻番速度达到万亩以上规模,年产商品三七2000吨以上,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并使企业成为玉溪农业综合开发榜样。